木兰柴
王维〔唐代〕
秋山敛余照,飞鸟逐前侣。
彩翠时分明,夕岚无处所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秋山收敛了落日的余晖,倦飞的鸟儿鼓动着翠羽,鸣叫着互相追逐遁入山林。
此时鲜艳翠绿的山色分外明显,傍晚山林的雾气丝丝缕缕飘忽不定。
注释
木兰:落叶乔木,叶互生,倒卵形或卵形,开内白外紫大花。
敛余照:收敛了落日的余晖。
彩翠:鲜艳翠绿的山色。
夕岚:傍晚山林的雾气。
无处所:飘忽不定。
创作背景
唐玄宗天宝年间,王维在终南山下购置辋川别业。文杏馆是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。辋川有胜景二十处,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,编为《辋川集》,共二十首,《木兰柴》是其中的第六首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萧涤非 等·唐诗鉴赏辞典·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83
赏析
木兰又名杜兰、林兰。皮似桂而香,状如楠树,古人认为这是一种美好的香木。《楚辞·离骚》:“朝搴附之木兰兮,夕揽洲之宿莽。”汉司马相如《子虚赋》:“其北则有阴林巨树,楩柟豫章,桂椒木兰,檗离朱杨。”王维将自己的花园命名为“木兰柴”,正是因为“木兰”这一物象背后有着高雅的文化意蕴。此诗的描写角度与《鹿柴》有相近之处,都是着力描写核心地点周围的环境,鹿柴幽静,可以休憩凡心,而木兰柴绚烂多姿,令人欢欣愉悦。木兰柴的天空有多晴朗呢?山中常见的傍晚雾气都难以寻觅(“夕岚无处所”)。晴日秋山的傍晚,山峰半明半暗。读者的视线,首先就被光照之处所吸引:“秋山敛馀照”,因为有黄昏那种阴暗的衬托,被照亮的山峰往往
简析
《木兰柴》是一首五言绝句。此诗描写傍晚时分天色无光而明的短暂时刻的自然景物,通过夕照中的飞鸟、山岚和彩翠的明灭闪烁、瞬息变幻的奇妙景色的表现,来表达出事物都是刹那生灭、无常无我、虚幻不实的深深禅意。全诗活画出一幅秋山暮蔼鸟归图,亮丽的色彩,幽美的境界,构成一幅秋天傍晚大山之中的富有生机而绝美的图画,造出一种诗情画境。
王维
王维(701年-761年,一说699年—761年),字摩诘(jié),号摩诘居士。汉族,河东蒲州(今山西运城)人,祖籍山西祁县,唐朝诗人,有“诗佛”之称。苏轼评价其:“味摩诘之诗,诗中有画;观摩诘之画,画中有诗。”开元九年(721年)中进士,任太乐丞。天宝年间,拜吏部郎中、给事中。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,世称“王右丞”。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,今存诗400余首,重要诗作有《相思》《山居秋暝》等。王维精通佛学,受禅宗影响很大。佛教有一部《维摩诘经》,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。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,多才多艺,音乐也很精通。与孟浩然合称“王孟”。 415篇诗文 879条名句
送李愿归盘谷序
韩愈〔唐代〕
太行之阳有盘谷。盘谷之间,泉甘而土肥,草木丛茂,居民鲜少。或曰:“谓其环两山之间,故曰‘盘’。”或曰:“是谷也,宅幽而势阻,隐者之所盘旋。”友人李愿居之。
愿之言曰:“人之称大丈夫者,我知之矣:利泽施于人,名声昭于时,坐于庙朝,进退百官,而佐天子出令;其在外,则树旗旄,罗弓矢,武夫前呵,从者塞途,供给之人,各执其物,夹道而疾驰。喜有赏,怒有刑。才畯满前,道古今而誉盛德,入耳而不烦。曲眉丰颊,清声而便体,秀外而惠中,飘轻裾,翳长袖,粉白黛绿者,列屋而闲居,妒宠而负恃,争妍而取怜。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、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。吾非恶此而逃之,是有命焉,不可幸而致也。
穷居而野处,升高而望远,坐茂树以终日,濯清泉以自洁。采于山,美可茹;钓于水,鲜可食。起居无时,惟适之安。与其有誉于前,孰若无毁于其后;与其有乐于身,孰若无忧于其心。车服不维,刀锯不加,理乱不知,黜陟不闻。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,我则行之。
伺候于公卿之门,奔走于形势之途,足将进而趑趄,口将言而嗫嚅,处污秽而不羞,触刑辟而诛戮,侥幸于万一,老死而后止者,其于为人,贤不肖何如也?”
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,与之酒而为之歌曰:“盘之中,维子之宫;盘之土,维子之稼;盘之泉,可濯可沿;盘之阻,谁争子所?窈而深,廓其有容;缭而曲,如往而复。嗟盘之乐兮,乐且无央;虎豹远迹兮,蛟龙遁藏;鬼神守护兮,呵禁不祥。饮且食兮寿而康,无不足兮奚所望!膏吾车兮秣吾马,从子于盘兮,终吾生以徜徉!”
望驿台
白居易〔唐代〕
靖安宅里当窗柳,望驿台前扑地花。(扑地花 一作:铺地花)
两处春光同日尽,居人思客客思家。